國內管理咨詢業界發展良莠不齊,除了咨詢公司本身的問題,還有國內企業對國內咨詢管理公司認識不足的問題。長期以來,國內企業對咨詢業務能否獲得經濟效益持懷疑態度。國有企業受體制限制,不愿搞咨詢。而民營企業又因為缺乏資金和規模用不起咨詢管理公司。合資企業過于迷信外國咨詢公司,對國內咨詢公司缺乏信任。這樣一來本土咨詢公司就不能獲得成長的機會。為了使本土咨詢業得到更快的發展,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可操作性的法律、法規,成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,并加強對咨詢業務價值的宣傳。不同的咨詢公司應根據自己的專長找準市場定位,還要不斷地擴展業務,增加咨詢服務范圍,提高與外國咨詢公司的競爭力。
雖說國外的咨詢公司在咨詢業中搶占了先機,但他們在咨詢業務中高昂的收費和不了解中國的現實國情,構成國外咨詢公司致命的弱點。業內人士透露,由于中國市場的細分化,本土的咨詢公司和國外咨詢公司的業務基本不重疊,本土咨詢公司所做業務一般規模小、服務要求繁瑣而特殊,國外咨詢公司看不上眼,也不一定能做好,因此,本土咨詢公司有足夠的時間在業務中積累經驗,塑造品牌。同時,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。
全國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十多萬家,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萬多家,如果這些企業按正常比例的5%開展咨詢業務的話,足能使我國的咨詢業吃飽,并快速成長起來。我國95%以上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,企業在發展過程中,最需要的就是管理咨詢,因而,國內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潛力開展咨詢業的市場。
據了解,由于國外咨詢公司以往的主要客戶多為跨國公司,咨詢方案的實施或多或少地參照了西方的企業標準,而中國市場具有特殊性,這些因素對外國咨詢公司構成不利。因此,外國咨詢公司在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中,也有合作失敗的例子發生。國外的咨詢公司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,開始從國內吸引既懂西方企業戰略、又深諳中國國情的“海歸派”來加盟他們的事業。
面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有利形勢,咨詢業將會得到較快的發展,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咨詢業,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。
隨著工具類、最佳實踐類咨詢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,借助商業洞察的碎片化咨詢需求越來越多,而在一批有真正咨詢能力的商業高手心目中,濟世價值正逐漸形成主流,他們不單單來自咨詢管理公司,更多專家來自國內著名企業高管。